「我想請教的是,當你處於負面的時候,家人如何和你相處比較適當?謝謝」
今天收到這個留言,我覺得這個問題~超~~~級~~~棒~~~
這個話題很深層,覺得分享出來可以幫助需要的人走出來,或者去支援家人。
先小小總結:
➊ 當事人需要先覺察自我「#真正的情緒」跟「#真正的需求」
➋ 在心平氣和時,家人間互相溝通在低潮時需要的幫助是什麼
➌ 了解在負面時說的氣話,彼此要能互相轉念,不要覺得是在針對自己
分享一些我的生活實例:
我覺得一開始我老公也很不知道怎麼在我負面的時候提供支持,或者不知道要怎麼跟我相處,但其實我自己,一開始也不知道怎麼跟負面的自己自處。
所以一開始,我有負面情緒的時候,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負面。這時候我的覺察力還很低,反而會覺得,是別人不斷的惹怒我,然後 一直想要怪罪老公或者身邊的家人朋友。
無法覺察轉變為言語攻擊的情況,我覺得是很常見的。如果有一陣子,你常覺得看很多事情都不爽,就是很好的覺察時間:
是不是,我內心也看自己不爽?或者什麼事情違反了我的價值觀?
所以我背後真正的情緒到底是什麼?
我記得我的人生教練曾跟我說:
當有人攻擊或者怪罪你的時候,其實他們有可能是
➊ 在求救
➋ 在害怕
所以他們要表現的很「強壯」,保護自己不要受傷或者被欺負。
❚ 有一陣子,我管理團隊的時候,因為自己有著完美主義,常會覺得,為什麼其他人無法做到像我一樣高細心度跟完美,累到常常會對團隊發脾氣。
但後來教練跟我說:
Amy,你常跟我說你很氣團隊沒把事情做好,但是你知道嗎?其實你是在 #askforhelp 求救
這時候我整個就覺得「對!! 沒錯」
其實我內心吶喊的不是:「你們為什麼做的那麼爛」
而是:「我真的快累爆了,有沒有人能幫幫我」或者理解一下我的疲累
當自我覺察到我的表層生氣,原來我是哭泣生氣的求救訊號,我開始會在那些情境下,跟團隊說:「我真的好累,你們會有人有辦法幫我把這件事情做的很好嗎?」
去取代:「你們到底在幹嘛呢? 」等等比較指責性跟情緒性的話語。
以前常會有人跟我建議說,妳需要找到自己的一個解壓方式,但我當時也不知道這個方式是什麼,是唱歌還是喝酒?按摩、SPA?
我覺得大多數人對自身情緒的覺察力很模糊且淺層的,包含過去的自己也是如此。
人生中,我覺得神曾經給我過一個很大的禮物是:「我被一群很好的朋友討厭了!!」
在那段時間,我才開始了解,原來,我對於自我價值的嚴重貶低,很容易照單全收別人的批評,甚至在心中更狠的批判自己。
因為這樣的經驗,在那段過程中,我在很多黑暗的日子裡,學習很多新的自我評價系統。
為什麼要提到這件事情是因為,我覺得我許多的負面情緒,都跟這個有很大的關係。
而很多人陷在低潮中走不出來,也可能是因為長年性的負面自我批判
如果不能去覺察到這點,其實很多表徵表現出來的生氣、攻擊、批評、憤怒,都並非問題的中心。
在 #非暴力溝通 這本書中,其中很重要的第一點,就是不要在溝通的過程中批判他人。可是這很違反人性,因為人在害怕跟負面的時候,為了保護自己不受痛苦,怪罪別人是很自然的一個方法。
所以,非暴力溝通中,也談到,應該多去了解,雙方彼此生氣負面的價值觀是什麼。
❚ 我舉一個例子可能比較好了解
假設有一個人今天罵我:「你很糟糕!!」
我通常會非常生氣,而且會進入一個很自我保護的狀態,馬上就覺得:「我哪裡爛,你才爛咧」,然後可能那一整天心情都不好,回到家也不想跟家人說話。
家人就算跟我說很多好話,講笑話給我聽,或者陪我看電視,帶我去吃好吃的,這些沒有一樣有用!!
因為這背後的癥結點,沒有被找出來,價值觀跟想法沒有被清楚的了解。
當被人罵,「我很糟糕」的時候,其實內心深層的我們是沒有自信的,我們也會懷疑自己,是不是自己真的不好才會被罵?
因為覺得自己不好,即便唱歌吃東西,也不會改變自己對自我的評價。
當能夠覺察,是因為我們對自己沒有自信才會導致不好的情緒,會發現,其實我當下需要的支援是:
是很需要有人告訴我這些內容
「Amy,你很好,你沒問題,如果有人說我們爛,我們可以稍微檢視一下,是否有對方說的某些缺點?然後客觀的問自己,擁有這樣的小缺點,可以算的上很爛嗎?很爛的定義又是什麼?」
以客觀的角度來說,我肯定不是一個很爛的人,但是或許我們無法達成這個特定人士的要求。
所以,後來,我能夠覺察我背後的情緒之後,我變得比較不會想要跟對方一決高下,爭論到底誰比較爛,而是回到原點。
我自己內心可以有自己的自評系統,我不需要全盤接受這個人的批評。
另外,我在這些過程中,也發現我自己是一個很不能聽吵雜的電視聲音,或者很需要一個人獨處,靜靜地去思考的人。有時候可能需要宣洩一下,像是在信上把自己的委屈都寫出來,去後院燒掉或者用碎紙機碎掉。
我也會告訴老公,可不可以你今天先陪小孩,我需要去看點電視,一個人靜靜,或者跟我朋友一起人神共憤一下我的情緒,被同理一下~
❚ 總之呢,如果你想要安慰的家人,他的自我覺察並不是非常好的話,也應該學習去覺察他的需求。
比如我兒子,他常會在生氣的時候,把自己蓋在棉被裡面,我跟我老公經常會去把他的被子掀開,並且要求他告訴我們:「你怎麼了」,結果我兒子就會更崩潰。
後來,我發現,孩子是因為自我覺察能力低,他無法解讀他不開心的原因。每個人內心都有很多 #內心的規則,當別人違反了這個規則,我們都會很挫折,很難過。
我後來會選擇在某一天他心情良好的時候,問他說:
「上次你心情不好都會躲在棉被裡是為什麼?你覺得在裡面比較安全嗎?那你覺得下次你這樣的時候,我跟爸比怎麼做,你會比較安心、開心跟比較快好起來呢?」
孩子跟我說,他覺得他不知道怎麼說跟表達,我們一直問,他心裡就更急了。
最後孩子跟我討論的結論是:
下次他生氣跟負面的時候,我跟老公就讓他自己待在棉被5分鐘,或者房間5分鐘,然後端一杯水進來問他要不要喝,然後也不要一直問他怎麼了,可以等到改天他心情變好了再討論。
用了這個方法後,我有發現,小孩下一次心情好的時候,可以更清楚的表達他上次怎麼了,同時也學習去覺察,自己內心的規則是什麼。
然後我也會重新有機會,去客觀的方式跟他解釋,設定內心的規則時,如果太嚴格的話,別人就很容易踩到他的地雷,那他每天都要選擇生氣嗎?還是說更客觀寬容的去看待?因為別人可能不是針對他,才違反這個他內心的規則。
我覺得跟小孩還有跟自己的這些自我對話,真的可以很深層的去覺察彼此的需要。
❚ 最後再舉一個例子是我老公會跟我分享,他在我負面的時候,很希望可以支援我,但是他很希望,我在負面的時候,可不可以不要指責他沒做好,因為他這輩子真的很怕被指責。
我其實有試過,但是我感覺在情緒很滿的時候,比如,小孩子差點被車撞到,當下可能就會生氣地喊,「你為什麼沒牽好他」。
所以後來我也跟老公協商,希望他可以不要對我們在彼此負面的時候所說的氣話,或者因為臨時反應不過來的話記仇。
我覺得家人之間都是要不斷的磨合,彼此多去了解,對方背後真正需要被支援的事情。
如果對方真的需要你借他3萬元解決他的問題,你卻一直安撫他心靈,我想也是沒用的。
話說,買包包給老婆可能有用,有些人就是吃這套 (開開玩笑)
但是給對方真正需要的,我覺得這很重要。
另外,也要小心確認,對方是否知道自己要什麼。可以詢問對方的情況,不預設立場,也是一種方法。
但這些方法,僅限於,很親密很親密的家人,畢竟真的好花時間跟功夫。
如果是同事朋友,我覺得別人在負面的時候,就是聆聽跟同理當下的情緒感受,會是比較好的解答。而且在情緒激昂的時候,任何建議可能都不會被聽進去,有時候,反而會被攻擊,這點是要特別小心的。
如果對方有憂鬱症,一定要建議對方尋求專業的治療,醫生那邊也會有一些方法教大家怎麼陪伴他們。
最後,我們可以跟家人溝通這些支援計畫,但是最終,我們自己還是要為自己的行為跟情緒負起責任。
相信我們都可以找到最適合的方式走出負面情緒。
與大家共勉之